重庆渝万律师事务所

当前位置: 重庆渝万律师事务所经典案例

家庭背景与择业有多大关系?

时间:2005-08-21 00:00 作者: 点击:
 
 
 
发布时间: 2005-08-21 09:05:34 

    二十多年过去了,计划经济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成为历史了。然而,"学会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这一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在市场经济时代的条件下,在就业越来越难的今天,我们是把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作为增强竞争力的关键,还是钻营于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的开发?——

    日前,国家人事部再次发出通知要求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万州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如何?笔者就此进行了走访。据有关部门预计,2005年万州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比去年84.5%的就业率低5个百分点左右,即是说,有20%的毕业生难找到工作。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调查还发现,通过社会关系找工作仍是目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家庭背景越好,越容易找到好工作,这已成为许多大学毕业生的共识。

实录一 恼人的面试
    从重庆三峡学院中文系毕业的04届毕业生陈涛去年下半年参加了万州某单位的招考。没过几天,该单位电话通知他第二天去面试,他冒昧地问了一下自己的成绩,对方说:"祝贺你,第一名。"陈涛喜出望外,便开始精心准备着面试的问题。面试是按从低分到高分的顺序进行的,陈涛成为最后一个走进考场的人。那时已经是下午2点多了,虽然饥肠辘辘,但他还是自如地回答着老师们的提问。从他们赞许的目光中,他读到了希望。过了几天,他打电话询问,一位女士告诉我:"对不起,我们只有两个指标,可能轮不到你。"陈涛问,我不是第一名吗?对方说:"那只是笔试第一,还有面试呢。"陈涛问面试的成绩,对方说,不好说。陈涛知道自己没什么希望了,但他还是想知道被录取的两个人是谁。经过打听,录取的两个人中有一个竟然是他的同学,而这个同学的成绩远比他差,但他的父亲是一位政府官员,与这家单位的一把手是至交,答案就不言而喻了。而另一个被录取者听说家庭背景也很不简单。
    现实给了初入社会的陈涛沉重的一击,让他郁闷了很久,"我不知道现在这个社会到底是该凭能力吃饭还是该凭关系吃饭?如果是凭后者,我只能一次次地认栽。"陈涛告诉记者,从去年底到迄今为止,他已经经历了不止一次这样的事情了。他曾经参加一家企业的招考,近200人中,他的成绩排在前面。面试之前,一位朋友告诉他,你认识某某或某某吗?找熟人给他们说一下,你就不用面试了。但陈涛不认识他们,结果又栽在面试上了。
    陈涛告诉记者,他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家里没什么背景,社会关系也不多。在几次失败之后,他曾经有一段时间最害怕听到的就是"谁有关系"这样的话。他说他现在正在等一家单位的录用通知,如果再次受挫,他将会外出打工。"到大一点的地方去,离万州越远越好,最好是选一个包容性比较强的大城市,像广州、北京,外来打工者多,大家谁也不认识谁,凭本事吃饭,多好。"陈涛这样说。

实录二 我的选择是不是错误
    和陈涛有些不同的是,曾小敏(化名)是在进入用人单位以后,才开始体会到这种因为家庭背景不同,导致她和同事之间的工作差距。
    老家在奉节的曾小敏毕业于重庆交通学院新闻系,由于实习期间她自己的出色表现,毕业后应聘到重庆某杂志社工作。她的运气算不错的了,在旁人看来,这是一份适合她又很体面的工作,曾小敏却不这么认为,"到杂志社已经一年多了,还没有被转为社聘,没有合同,没有保险,只是一个随时可以被开掉的打工妹。"
    而在她后面进来的一个大学生却比她幸运,在工作上虽然并不比她出色,却比她先一步享受"社聘"待遇,工资、奖金、各类保险、各类考核等等都有很大的差别。"听说她有很硬的家庭背景,单位领导很买她父亲的账。"小敏说,"我和她在一个部室,工作重的任务她完不成的我就上,出了什么差错我们挨批评她却没事儿。成天看着她游手好闲的样子在自己眼前晃,就像一个关系背景的活标本一样,随时在提醒你,没办法,人和人就是不一样。" 
    说起家庭背景,曾小敏是深有感触的。她的父亲在奉节是位局级干部,母亲的单位也很好。当年她哥哥从奉节技校毕业以后,就直接进了母亲的单位,过着"一杯茶、一根烟、一张报纸"的办公室清闲生活,现在还混上了一个办公室主任的职务。哥哥出来工作的时候曾小敏还在上初中,成绩一般,那时母亲曾经试图让她重走哥哥这条路,读技校,再让父亲凭关系让她进一个好一点的单位。但当时曾小敏执意要读高中,爸爸也支持她,才使她最后终于圆了大学梦。
    "当时看着母亲单位上真有些吓人,好多都是职工子女或关系户子女,几乎都是读技校出来的,成天在混日子。那时我就想,我决不会过怎样的生活,所以我执意走出来了。"曾小敏告诉记者,"大学毕业后在重庆先后换了三份工作,在这里,人生地不熟,更谈不上什么家庭背景了,一切只能靠自己。每次我遇到什么挫折的时候,我妈就会埋怨我,说现在的大学生还不如当年的技校生呢,人家捧的可是铁饭碗,工资、奖金、福利什么都有保障,哪像我,漂来漂去,混不出个样来。"
    "有时候我也挺困惑的,倒不是怕吃苦,主要是面对那些不公平的待遇时就会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是不是错的?"曾小敏说,"有时想想也释然了,这些现象走到哪儿都是一样的,很正常,关键是自己以哪种心态去面对。关系背景可以依靠一时,但不可能依靠一辈子,我还是相信人最终都要凭能力吃饭的。"
 
调 查
"靠关系"找工作
依然是重要就业途径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虽然大部分的毕业生是靠"参加招聘会"找到了工作,但是"靠关系"找工作在今年的就业途径中依然是非常重要的渠道,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找到了比较满意的工作。
    据毕业于重庆大学的小姜介绍,他们班有60多人,其中50%以上是重庆人。就目前就业的情况看,靠关系找到工作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三分之一左右,而且这些人找到的都是一些好单位,比如什么银行、电信,还有高校等等。由于自己是万州人,家里的社会关系多在万州,于是便回到家乡求职,找到了比较满意的工作。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一些没有家庭背景的同学通过到用人单位去实习的办法来"制造社会关系。"毕业生小何就是靠在单位实习最终被录用的。她说:"实习是毕业生展示个人能力的大好机会,也能给用人单位最直接的认识。紧紧地抓住在实习单位的机会,努力表现,如果双方合适,省心省力,当然是最简洁的求职方式。"据了解,在文科专业中,通过实习后来求职成功的比例比理工科专业要高。
    三峡学院就业部门的一位负责人指出,其实,通过社会关系找工作是一个很重要的就业途径。通过亲朋好友打听招聘信息,通过熟人推荐,同时有熟人介绍,对单位的状况也会很了解。从我国国情来说,这种靠关系找工作的做法是历来都存在的。
    在计划经济时代,高校毕业生由国家"统包统配",工作分配得好与差,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等早已在起着作用,同是师范生毕业的两个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一个可能被分到边远农村,另一个可能就进了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模式是:除对师范学科和某些艰苦行业、边远地区的毕业生,实行在一定范围内定向就业外,大部分毕业生实行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通过人才市场,采取'自主择业'的就业办法。那种希望依靠国家、依靠学校分配工作的想法现在已经行不通了。现在的毕业生必须直接面对市场,自己去寻找工作。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难度的增加,"社会关系"、"家庭背景"的潜规则更是各显神通。在上世纪90年代,有一个很普遍的说法,叫"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就很生动地体现了这种思潮和现象的存在,很多学生认为,找工作还是靠父母,靠他们的社会关系。
    不可否认的是,就业潜规则的盛行所造成的公平竞争规则的缺失,形成了具有隐蔽性的就业难。在这场各显神通的竞争中,如果哪位学生具有更深厚的家庭关系,更广的人脉,那就意味着其他学生很难赢得这场比赛。而这些条件,通常会被城镇来的或说家庭条件更好的学生先天获得。这种个人无法抗争的不公平比就业形势的严峻更令人沮丧,因为面对就业的困境,毕业生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去开创天地;而面对规则上的不公平,他们除了唏嘘别无它法。这份成长中的阵痛必然在他们的一生中留下烙印,影响到他们对整个世界的看法。

分 析
社会关系阻碍市场发挥作用
    "一项调查显示,33%的求职者是通过的介绍找到工作的。"万州区人才交流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人才的优化配置,主要是靠市场。而市场本身是不存在缺陷的,只是一些人为因素造成了市场发挥其作用的障碍"。这些人为因素中就包括社会关系因素。
    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有50% 的用人单位表示从不考虑求职者的社会关系,而另 50% 的用人单位均从不同程度上考虑社会关系带来的影响。同时,在对求职者的调查中,有不少人表示:找工作时最有用的是社会关系。
    这位负责人指出,从理论上看,社会关系阻碍了市场发挥其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作用,应该人为地避免。但事实却是:现在社会上的职业分工不是完全按实力分配的,甚至更多的情况下按照社会关系来分配的。这种情况是客观存在的,同时,又是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的。直观上,可以说这是因为我们的市场发育得还不完善,从另一个层面上看,可以说这是一个社会文化的问题。
 
    朱建嵩是万州太平镇镇政府的一名基层公务员,说起自己当初报考公务员,小朱说,这其实是一个有点无奈的决定。
 
    朱建嵩的父母都在农村务农,家里的兄弟姐妹也比较多,而母亲由于患鼻咽癌,已经卧床多年,从小家里的条件就不好。读书时,朱建嵩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自己以后能够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
    大学毕业后,朱建嵩也跟着同学们跑了很多地方,但一没关系、二没熟人的小朱在求职这条路上碰了不少的钉子。在遭遇了数次的失败过后,朱建嵩便萌发了考公务员的念头。“因为公务员的选拔比较透明化和公平化,要经过统一的考试,还有面试,相对来说还算公平,不用为找关系而忙得焦头烂额,更多的是凭借自己的实力。”
    朱建嵩告诉记者,虽然现在很多的用人单位制定了较为严格的人才选拔制度,但是靠关系、“走后门”的现象仍然很普遍。“优越家庭条件的孩子在就业上肯定占有很多优势”,朱建嵩说,但有权有钱的家庭毕竟是少数,他周围的大部分同学找工作都还是靠自己:一是社会上或学校组织的各种招聘会;二是通过浏览报纸、网络寻找就业信息;三是同学介绍,包括以前的同学现在已经参加工作的或本学校毕业现在在职的师兄师姐。
    面对社会激烈的竞争,在没有家庭背景的情况下,我们需要靠什么才能增强自我竞争力?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依靠自己取得成功的范例,给了我们人生的启示。让我们听听他们怎么说。

经验一 挫折是一笔无价的财富
    徐九庆(重庆市开县人,1992年毕业于重庆三峡学院中文系,现为重庆万州区人大代表、万州区光彩企业家协会副会长、重庆市计算机协会理事、重庆市高教协会理事,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董事长兼院长,清华大学工商管理硕士总裁班在读。)
    徐九庆的童年是在巫溪度过的。在他刚记事时,父亲因承受不住“政治斗争”的残酷,精神失常了。母亲边照顾丈夫边带着四个儿子,艰难度日。
    初中毕业后,因父亲落实政策,他们举家迁往开县,徐九庆考上了当时的万县师专中文系(现重庆三峡学院)。大学毕业后,他放弃了到开县赵家中学教书的机会,留在万州打工。为了生计,他干过许多苦差使,至今仍记得自己冒着大雨在大街上向那些谈恋爱的男女兜售鲜花的情景,冰冷的雨水灌了一胶鞋。
    听说万州一银行有个信息咨询公司在招人,徐赶去应聘,结果被拒之门外。他厚着脸皮一次次拜访该公司的头儿,终于把对方感动了,得到一个公关部经理的空头衔,但没有工资。他凭着自己的聪明才干做成了第一笔生意,得了3500块钱中介费。这是他挣的第一笔钱,他兴奋至极,于是邀来自己最好的朋友一起到“美味春”去喝了一顿。酒醒之后他才发现,最好的朋友将他的血汗钱席卷而逃。
    因为钱被卷走无法向老板交待,徐九庆被赶出公司。眼看着找朋友借来的1000块钱生活费快要花完了,他又得到了另一份工作———给一家现代办公设备公司搞推销。他工作十分卖力,头一个月,领到75块钱,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笔工资,刚好在万州过第一个春节,大年初一,他在出租屋里用白菜熬了一锅稀饭喝饱肚子,闻着从窗外飘来的腊肉香,那时他想,要是今生能吃上一顿香喷喷的腊肉,死了也愿意。
    他没想到自己早已落入了诈骗公司的陷阱里。那是一家空壳公司,专门骗客户的钱,还悄悄把徐九庆的身份证拿去换成法人代表,等东窗事发,老板逃之夭夭,徐九庆则背上一身沉重的债务……
    一次次的挫折并没有将这个年轻人打倒,在他师专班主任老师的帮助下,他以高利息借了5000块钱,做起了印务方面的小生意。为了推销出去几箱纸,他可以顶着烈日一个人跑遍云阳城,凭着这个吃苦的劲,他的生意开始赚钱。1993年,他用做生意的收入注册了自己的电脑公司。1995年,徐九庆的电脑公司成为万州同行业的“老大”,同年,他与人联办计算机中专学校。1996年,集团公司成立,业务迅速扩张。1998年7月,实现重庆电子工程学院与万州计算机技术学校的合并,使万州在三峡学院之后又有了一所自己的大学。徐九庆出任这所民办大学的董事长兼院长,那一年,他28岁。
    徐九庆认为,每个人参与社会竞争,求职就业,都具有两种资本。一种是个人人力资本,这种资本,是先天禀赋加上后天的教育而得到的。而另一种资本是社会资本。这种资本是通过家庭、家族和父母亲戚等的社会关系,调动、支配和掌控社会资源尤其是公共资源形成的。在一些地方,社会资本对个人从业带来了严重不平等,进而形成一种“潜世袭”现象。社会资本有如此的影响力,暴露出的问题是,公共权力缺少约束。
    但徐九庆认为,不管社会资本如何显示它的威力,个人人力资本仍是最重要的。放在每个人的身上,就是先天的禀赋加上后天的努力,即我们通常说的智商和情商。在此基础上,他认为还要加上挫商,即接受挫折的能力。“近年来,整个社会普遍感受到,学生承受、克服挫折的勇气和能力越来越弱,在就业这个问题上表现得更为突出。这其实间接反映出中国的孩子对家庭、对父母的一种依赖,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教育的一种缺失。”徐九庆说,“现在的社会有很多让人失败的机会,关键看你有没有足够的承受力。智商是父母给的,没有机会选择了,只能在此基础上来增加你的情商和挫商了。我们在训练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时,把学生安排到一些特困工厂实习,有意识降低学生对社会的期望值,产生某些挫折感。我认为学生有这种心理感受才是全面的,才能应对社会的激烈竞争。”

经验二 终身学习才不会被淘汰
    陈代尧(重庆渝万律师事务所律师,法律硕士,万州区政协委员)
 
    陈代尧出生在奉节吐祥梅魁乡,家境清贫,父母亲都是务农的。为了早点就业以减轻家庭的负担,他考上奉节师范学校,毕业后在梅魁中学当了一名普通教师。
    梅魁与湖北利川接壤,有一次,梅魁的一名妇女在利川的一个山脚捡柴时,被利川的一个小孩从山顶上扔下来的石头砸死了。当时,陈代尧作为乡里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和梅魁派出所的民警一起到利川方面交涉。这件事后来虽然在多方的努力下最终获得了解决,但陈代尧却在经历这件事的过程中,深感自己在法律知识方面的欠缺,以及农民们在法律意识上的蒙昧。这个事件促成陈代尧改变了人生的选择。1989年,全国首次律师专业自考开始报名,陈代尧报考了律师专业。
    “那时候的学习条件异常艰苦,”陈代尧告诉记者“没有电灯,每天就坐在煤油灯下看书学习。看完书后,鼻腔里满是煤油烟灰。边备考边还要完成毕业班繁重的教学任务。”
    1992年7月,送走毕业生以后,他第一次来到万州,为的是买考试需要的辅导资料,而这时离考试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了。回去以后,一个月的复习时间让他尝到了什么是卧薪尝胆。他待在自家的阁楼上,除了吃饭、上厕所、睡觉,其余时间都用来看书,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他都没有下过楼。考完试,陈代尧去称了下体重,整整少了16斤肉!
    取得律师资格圆了自己的律师梦,陈代尧又通过自考读完本科。2001年,他报考了在职硕士,已经于去年毕业。即使是现在,陈代尧仍然在不断的学习,不断地用新的专业知识充实自己。
    陈代尧并不认为家庭条件的优越与否与孩子的成才有着必然的联系。父母只能够为孩子提供一时的方便和条件,并不能够为他们提供一辈子的庇护,更多的时候还是要靠孩子自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社会的变革,父母能够左右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小。即使你因为良好的家庭背景能暂时解决就业,但如果你不珍惜、不努力、不学习,你所拥有的一切也会成过眼云烟。而那些没有家庭背景的人,若能很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处境,进而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努力,去打拼,终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依靠家庭背景终究不是长远之计。”陈代尧认为,“要想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只有不断学习,这个学习不仅仅指从书本上学,还要从社会实践中学,终身学习,才不会被淘汰。”
支 招
知识和能力还是关键因素
    “家庭背景对于子女就业的影响,一直都是一个客观存在。过去有,现在有,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仍然会有。而且不仅子女就业如此,事关私人利益的方方面面无不如此。这是人的自利本性使然,更是’熟人社会’使然。”重庆三峡学院副教授李云霞告诉记者,尽管对于个体的大学毕业生而言,家庭背景会明显影响就业,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上,学生的学识、能力受到重视,人情和社会关系等的影响正在降低。李云霞指出,“对高校学生而言,内因是决定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努力提高专业学习的知识水平、选择较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有利于增加找到工作的概率和提高起薪水平。”
    其实,就业只是事业长河中短暂的一段,事业成功需要的是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奋斗。古往今来,凡事业的成功者,无不和“坚持不懈、奋斗”等词汇联系起来,而未必和“深厚的家庭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工作的过程中,总会有人脱颖而出,但最终脱颖而出的人不是取决于起点的高低,而是那些在挫折里学会思考,即使沮丧也从不放弃希望,保持平和心态,踏实做事的人们。毕竟,正直的人格,诚实的思想和高尚的情操是事业成功的关键。那些大学生们,在就业中如果没有这些条件,就是有“天大”的家庭背景又能如何?反之亦然!在大学生的人生事业中,只要有理想,有毅力,谁能否定他们会有一个辉煌的未来?
    我们每个人不能仅靠“关系”、人情、权力、金钱来确立自己的地位,最终还要靠能力来发挥自己的作用,改变自己不满意的处境,确立自己的地位。背景决定就业是人情本位和能力本位的错位。期待能力、努力和实力等规则逐渐成社会流动中的主导机制。
 
                           三峡都市报记者 邹小燕 实习生 刘婷茹
------分隔线----------------------------